从苏格拉底到人工智能:教育转型、教师角色与数字教育未来

发布者:信息化建设管理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发布时间:2024-04-24浏览次数:10

2024年2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受邀派团赴意大利博洛尼亚,参加在当地举办的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李永智院长代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会上发表了题为《从苏格拉底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的主旨演讲。

一、背景




在博洛尼亚举行的意大利教师与校长协会(ADI)2024年年度会议上,与会者围绕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转型的迫切性与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性,尤其是Ilaria Gaspari女士对苏格拉底“问答式”教学法的回顾引发了深度共鸣。这一方法以其启发式、引导性的特点,被誉为“产婆术”,旨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如今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有望在教育实践中得以更高效地实现。

二、教育的意义与使命




教育的意义,正如MIMA主席所强调,源于其对人类文明进步与个体发展的重要贡献。李永智院长指出,“人类因教育而文明”,教育通过代际认知迭代与群体交流协作,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使人类社会在短短千年间实现了远超生物演化的飞跃。同时,教育还肩负着播种未来解决方案的责任,为解决明日挑战储备人才与智慧。

三、数字教育创新趋势与实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CNAES)作为国内顶级教育研究机构,在全球基础教育创新趋势报告及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中揭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八大趋势,并对62个国家的数字教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详尽分析。报告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AI如ChatGPT的崛起,正深刻重塑教育格局,预示着未来教育将由人类教师(人师)与计算机教师(机师)协同主导。中国教科院已与国内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携手,致力于研发复合智能教师,即“人师+机师”模式,旨在通过数据驱动与智能化手段,提升教育效率与质量,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路径。

四、教师角色的数字化转型




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角色将发生深刻转变,从传统的“知识守门人”演变为“学习编舞者”,更侧重于情感引导、价值观塑造与个性化教学。正如怀特海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教育应充满情感互动,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上海卢湾一中心小学的成功案例,展示了数智技术与情感教育双驱动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方面的显著效果。

五、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推动了知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还在教育理念、体系、教学范式、内容、治理机制与伦理规范等方面引发革新。中国教育部启动的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通过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在此背景下,教师需具备数字素养,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教学,实现教育理念、体系、教学范式、内容、治理机制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并坚守教育伦理,确保技术应用的合理、科学与人性化,发展有温度的数字教育。

六、全球合作共筑教育未来




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各国应携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享研究成果,创新技术应用,以期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公平与包容发展。在全球视野下,推动教育变革,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既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培养适应智能时代人才的关键举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苏格拉底的智慧启迪到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教育理想,共创教育的美好未来。